1957~1960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产值下降22.8%,到1960年,粮棉的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这突出反映了
A.重工业取得巨大成就 | B.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C.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 D.经济建设速度太快 |
为了“入世”,中国从“黑头发谈到白头发”。尽管谈判艰难,但我国还是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因为
A.“入世”有利于我国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
B.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
C.美国等西方国家阻挠我国“入世”要求 |
D.有助于我国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
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是
A.各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产物 |
B.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
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
D.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导致保证经济稳定联系的相关组织产生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 B.改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D.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 B.企业国有政策 |
C.粮食税 | D.劳动义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