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古文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④封:封存。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张辽曰                     曹公                
羽杀颜良                   曹公知其必去                   
.下列句中划线词与“左右欲追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怅恨久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先帝称曰能 D.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处)(2分)
曹 公 曰 彼 各 为 其 主 勿 追 也
.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三峡》,完成第10-13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略无处()(2)虽乘御风()
(3)每至晴初霜()(4)引凄异()
下列句子中“绝”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境湖中人鸟声俱
B.巘多生怪柏会当凌
C.哀转久佛印类弥勒
D.沿溯阻夜久语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
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一诗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本文在结尾处也提到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同样是写三峡的“猿”,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你简要说出这两者的区别。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能以索持犀牛却行。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积功授清涧都虞候。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阁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丈“偏将军”“阁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敌骑数千四面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忧(  )  (2)备(  )  (3)遁(  )
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到。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阂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于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文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 ①阖庐:又作阖闾,姬姓,吴氏,名光。②允常:越王勾践之父。下文范蠡、文种为越国大臣。③死士:勇战之士。④三行:排成三行。⑤自刭:自刎。⑥楠李:地名。下文夫椒、会稽、夏台、羑里、翟、莒都为地名。⑦勒兵:操练军队。⑧保栖:守卫居住。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勾践之困会稽也
B.败之于夫椒
C.吴王闻之
D.吴王追而围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种引用商汤、文王、重耳、公子小白曾经落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日:“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 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木柿/日中不至,则无信
B.岂能暴涨携之去?/众服确论
C.一老河兵闻/当求上流
D.山门圮河/果得数里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学家和老河兵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不同?并说说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