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现有3种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用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定是( )
|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石蕊或酚酞作指示剂 |
| B.溶液呈中性,必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
|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
| D.溶液呈碱性,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编号 |
实验 |
操作 |
| A |
钠与水反应 |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 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
| B |
制备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
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立即点燃。 |
| C |
用浓硫酸制稀硫酸 |
把水沿器壁倒入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 棒不断搅拌。 |
| D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
用石灰水检验气体产物,实验结束时先从水槽中[ 取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
在“绿色化学实验进课堂”活动中,某同学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下图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课本实验。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大的金属钠(已擦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先给钠预热,到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
| B.钠着火燃烧可用CO2灭火 |
| C.玻璃管尾部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
| D.若在棉花球右侧外沿滴一滴淀粉碘化钾溶液,可据其颜色变化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 |
将Cu片放入0.1mol·L-1 FeCl3溶液中,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取出Cu片,测得溶液中c(Fe3+)︰c(Fe2+)=2︰3,则此时溶液中Cu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2 | B.3︰5 | C.3︰4 | D.4︰3 |
苹果汁中含有Fe2+,它是人们喜欢的一种补铁饮料,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逐渐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以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有
| A.还原性 | B.氧化性 | C.碱性 | D.酸性 |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
| B.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OH—+H+=H2O |
| C.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2+=Zn2++Cu |
| D.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BaS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