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A)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有盛名,时多爱慕。
后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安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B)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⑥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⑦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①裒(póu):谢裒,谢安的父亲。②桓彝:尚书吏部郎桓彝,桓温的父亲。③王东海:即王承,晋名臣。④总角:指童年时。⑤将无:相当于“还是……吧”。⑥阼(zuò):国家。⑦趣:通“促”,赶快。.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孙、王诸人色并遽(惊慌) | B.便唱使还(通“倡”,提议) |
C.转见于色(神情) | D.望阶趋席(奔向)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众人即承响而回挟天子而令诸侯 |
B.于是审其量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
C.王之恐状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D.乃趣解兵凡三往,乃见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②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两篇短文都体现了谢安怎样的品质?具体表现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阅读理解。
(一)赵普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习:②发:③为: ④明日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
古文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徵论隋炀帝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自知(曾经) | B.炀帝恃其俊才(仗着) |
C.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肯定、称赞) | D.文辞奥博(丰富) |
翻译下列句子。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用自己的话说说隋炀帝为什么“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是非曲直 | B.果得于数里外/心安理得 |
C.沿河求之/求全责备 | D.尔辈不能究物理/理所当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讲学家和老河兵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阅读《狼》完成16——21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找原文回答)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