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理解。
(一)赵普
(1)普少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习:      ②发:       ③为:      ④明日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                     
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                               
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 ,秋登 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虽有 至道    

学半    

③以 不足也    

能说之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弗 /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曰:教学相长也/ 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 学者为己/何陋

D.行 以利世也/不得志,独行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②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晋侯 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 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 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 言身之文 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 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有改动)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B.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C.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D.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晋侯赏从亡者/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B.禄亦弗及/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故人不独亲其亲

D.以志吾过/寻向所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偕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之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来缅怀像介之推一样的人。

D.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贪功好利的人,不主动提封赏,认为"贪天之功"的人比盗贼还恶劣。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 ,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 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 如前。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旅和黄钱,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诚宜 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先帝不以臣 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魏大将军曹真 众拒之(举:全)

D.戮谡以 众(谢:认错,谢罪)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5)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千秋诸葛我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淘渠记

[宋]席益

唐白敏中尹 成都,始疏环街大渠。其余小渠,本起无所考,枝分根连,同赴大渠。岁久,遂懈而壅。

大观丁亥冬,益之先人镇蜀,城中积水满道。戊子春,始讲沟洫之政,居人欣然具畚锸待其行。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只论开浚,积泥通逵 ,可若何?"先人闻之,不为衰止。 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至秋雨连日,民不告病,士夫交口称叹,多向之议而谤者也。

后三十年,益忝世官 ,以春末视事。夏暴雨,城中渠湮,无所钟泄。城外堤防亦久废,江水夜泛西门,入城中。两水合,汹涌成涛濑,居人趋高阜地。又春夏之交大疫,居人多死,众谓污秽熏蒸之咎。嗣岁春首,修戊子之令,邦人知畴昔 便利,无异辞。且补筑大西门外堤,引江水入城,而作三斗门以节之。旧有汙池,积水日深大,行人不戒,误蹈犯,岁有死者。凿此池,挹池之盈,以汇入大渠,筑短垣以护池岸,兹患遂弭。是岁,疫疠不作,夏秋雨过,道无涂潦,邦人滋喜。

通达沟渎,毋有障塞,此长民之所当务也。邑之有沟渠,犹人之有脉络也,一缕不通,举体皆病。 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 。益刊图以示后之君子,如有志于民意,诚欲令信,于斯图也,将有考焉。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删节)

【注】①尹:治理。②通逵:通畅的道路。③世官:家族内世代担任同样的官职。④畴昔:往日。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 环街大渠

疏:疏导

B.俗子之无识者 于里

谤:批评

C.居人 高阜地

趋:离开

D.行人不

戒:谨慎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

②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

(3)同为"淘渠",相较文中前两位官员,席益的突出之处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

假:借

B.久而乃

和:暖

C.同舍生皆 绮绣

被:同"披",穿着

D.好之者不如 之者

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乡 先达执经叩问

不以其道

B.不敢出一言

全石 为底

C.学 不思则罔

濯清涟 不妖

D. 我如浮云

皆以美 徐公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B.(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C.(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D.(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4)用甲文的内容来印证乙文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