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
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
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
D.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
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的大小 | B.感受器的兴奋性 |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 D.效应器的兴奋性 |
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A.效应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
B.感受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
C.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
D.感受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
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中的方式是外排 |
B.若刺激A点,图中电表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 |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