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③,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④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刀笔:主管文书的官吏④丁:遭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佯不省佯:假装 | B.一府大震,皆奉法一:一个 |
C.或为匿名书毁亮毁:诋毁 |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前某事宜行,若止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D.其为政,纤悉周密/余嘉其能行古道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到苏州后,况钟巧使计谋,严惩了营私舞弊的不法之吏,震动了全府上下,从而使官吏全都依法行事。 |
B.况钟用簿籍记录地方上官吏的善恶之事,目的是对下属官员进行鼓励。 |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礼贤敬德,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
D.况钟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在他为母亲守丧、任职期满当调离时,百姓请求让他留任;死后,百姓聚集痛哭,立祠纪念他。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①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注】 ①桡:通“挠”,削弱。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趣刻印趣:通“促”,赶快 | B.张良从外来谒谒:拜见 |
C.度能制桀之死命也度:估计 | D.弃坟墓,去故旧故旧:陈旧 |
下列分析概括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2分)
A.荥阳被项羽围困,刘邦忧心如焚,急不可耐地向郦食其和张良寻求破楚解围的良策,并最终听从了张良的意见。 |
B.郦食其为刘邦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后代、借助六国君臣百姓力量削弱楚国、以推行德义的方式最终降伏项羽的策略。 |
C.张良针锋相对地论证了郦食其提出的策略的不可行,同时也指出了汉王分封六国后代这一决策所以失误的八条原因。 |
D.张良通过楚强汉弱的严酷现实与商汤伐桀、武王伐纣历史的对比剖析,令人信服地推论出了“重封六国只会断送汉王大业”这一结论。 |
将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南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2)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
(2)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翻译: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用原文词语填空。
有子说的“仁之本”指的是、。而孔子认为“孝”就是。孔子和有子强调孝道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父老苦秦苛法苦:以……为痛苦 |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 限制 |
C.沛公又让不受让:推让 |
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通“纳”,接纳 |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
C.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
D.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
翻译下面句子: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良乃入,具告沛公 | B.距关,毋内诸侯 |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否 |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对下面“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何厌之有③函封之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B.沛公安在? |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翻译下面句子: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