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3分)某同学在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1)他所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滑轮,细绳,铁架台,直尺,钩码,还需        
(2)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在表格中,请认真填写所缺少的部分

物重/N
物体提高的高度/m
弹簧测力计读数/N
绳自由端拉动距离/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
50
0.15
20
0.45
 
 
 

(3)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应该做           运动.
(4)同学乙观察并分析了甲的实验后,认为甲的实验中,可少用一种器材,少测两个数据也能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和甲讨论并经过老师的认定,他的方案是可行的,请你分析一下,去掉的器材是什么?少测哪两个数据?
答:去掉                   ;少测两个数是                                
实验中同学们又提出了下列假设.
假设1: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
假设2: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升的物重有关
假设3: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
假设4: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滑轮组绳子股数有关
   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并将实际数据填入下表.(不填写机械效率)
(5)根据实验       (填①、②、③、④)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被提升物重有关.
(6) 据实验②和④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          无关.
(7)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    
(8)要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是否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应该选用    (选填“同一”或“不同”)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到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去研究.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未知
知识点: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明上初中了,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给小明做早餐。为了让妈妈多睡一会儿,小明就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小明注意到妈妈是把饭菜放在空气中冷却的,而厨房中适合用来冷却的另一种物质就是水。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为此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明要控制它们的__________(填物理量)相同。
(2)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_______的。小明想用“冷却速度”(用字母v代表)来定量表示冷却的快慢程度,请你给冷却速度下个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冷却速度。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杨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

(1)常见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上右图是小杨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初温的操作图,A为操作过程,B为示数稳定后的读数过程。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杨纠正错误后,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__________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4)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用__________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如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并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第一支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1′。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A2、A2′;A3、A3′(如图乙所示)。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A1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较明亮/较黑暗)。
(2)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填写步骤前字母),实验中小明发现b步骤很难看清该蜡烛与第一支蜡烛的像是否重合,原因是
(3)如图乙,分别将实验中的物点与像点连接,发现它们的连线始终与玻璃板面垂直。为了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某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请把丙图表头填上合适的内容。

(4)如果在像A1′的位置放一光屏,此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1/ A1′)这一侧观察,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这说明

(5分)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硬纸板,F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此时∠BON∠AON(选填“=”、“>”或“<”),若将AO向ON靠近,OBON(选填“靠近”或“远离”)。
(2)如图乙,把F向后折叠,(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
(3)若光线沿BO入射,则光线反射后沿OA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a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甲图中点燃的蜡烛距小孔a,像距小孔b(a>b),则半透明膜上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2)由甲、乙两图可知实验是在研究小孔成像与的关系。
(3)分析比较两图,可以得出小孔成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4)该实验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5)日食奇观时,如果利用丙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在半透明塑料膜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