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部队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宝贵的部队 | B.义和团 |
C.丁汝昌的部队 | D.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
19世纪末一份传单写道:“海禁大开以来,泰西传教通商,凡我二十一省,…不应侮弄祠堂,不应袒护教民,不应动摇边疆。…予实义愤所迫,委身以报君王。”传单反映了
A.反对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 | B.“扶清灭洋”的基本思想 |
C.“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 D.民众思想保守有仇洋偏见 |
英国海军对华方略中写道:“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是以截断沿海贸易来困扰中国政府;其次,尽可能多多掌握中国人的财产,用以保证中国政府答应(我方)提出来的要求。…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围绕此方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方略运用于鸦片战争时期 |
B.此方略运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反映该战争的性质为商业贸易战争 |
D.战争结束后确立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地位 |
欧洲近代史上某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宪法
A.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B.是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标志 |
C.标志着代议制民主的形成 | D.是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
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这反映了
A.分权制衡 | B.司法独立 |
C.自由平等 | D.人民主权 |
1867年,英国颁布了议会改革法案:“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补降低选举资格限制,扩大选民范围…”这次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迈出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第一步 |
B.英国下层劳动者和妇女拥有了普选权 |
C.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
D.“统而不治”使君主制获得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