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这一绘画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印象主义 | D.现代主义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张军同学在探究“古代农业发展”课题过程中,选用了下面两幅图片,他是想用这两则史料的变化来论证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
|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
|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
|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