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4~17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A.可爱者甚蕃( )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C.陶后鲜有闻( ) D.宜乎众矣( )

、“花之隐逸者也”一句中“之”与下列哪项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孔子云:何陋之有?

、认真理解第二段文字,指出下面水陆草木之花比拟的对象。(2分)
菊:       牡丹:     莲: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方面写“莲”的高洁。
B.濯清涟而不妖——从生活条件方面写“莲”的美丽。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体态方面写“莲”的正直。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风度方面写“莲”的清高。

、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书要成诵
司马温公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言:“书不可不成诵。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赐为温国公称号。②下帷绝编:“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指孔子研讲《周易》,把穿筒的熟牛皮翻断好几次。即“韦编三绝”。这里是说司马光勤奋。③迨(dài):等到。④倍讽(bèi fěng):“倍”通“背”,讽:背诵。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用力多者收功远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患()②尝()③或()
翻译下列句子。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A.本文主要告诉读者司马光小时记忆力不好。
B.文章主要表达其他人学习爱偷懒,而司马光很用功。
C.文章主要是说司马光聪明过人,背过的东西终身不忘。
D.作者也赞同“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

你赞成“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挞:用鞭棍打人。②然:通“燃”。
用“/”划出句子的朗读节奏
夜则然糠自照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见赋乃()(2)见而之()(3)父使驱田中雀()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顾欢勤学的事迹。
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日近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以东渡意告之。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晋明帝:晋朝皇帝司马绍,他是元帝的儿子。元帝:晋朝皇帝司马睿,字景文,建立东晋。②洛下:洛阳,西晋的京都。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④居然可知:由此可以推知。⑤更重问之:并且就同一个问题重新向明帝提问。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明帝问何以致泣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具()(2)因()(3)异()
说说“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的意思。
晋明帝就同一个问题回答“日远”和“日近”的原因各是什么?
晋明帝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殊俗: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②瓮牖绳枢:极言陈涉出身贫寒。③甿隶:指出身微贱。④山东:即原六国之地。⑤曩时:以往。⑥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必须停顿之处)。
①上 使 外 将 兵
②则 不 可 同 年 而 语 矣
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 天大雨(  )      ②今以吾众 (  )
③ 始皇没 (  )  ④斩木为()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吴广以为然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甲】文中陈胜说,“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乙】文能证明这句话的句子是“
从【甲】文看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乙】文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原因是“”。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有人说文中的狼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注】①神:内在精神。②闾:村子。③镵血脉:指扎针、开到一类的手术④投毒药:用猛药。⑤副:分析。
有同学联系上下文认为画线句中的“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你认为这样理解有道理吗?为什么?
扁鹊为什么认为自己看病的本事最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