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雅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
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注释:①煚jiǒng  ②恧nǜ,惭愧。
(节选自《隋书•赵煚传》)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表现赵煚“有勇有谋、与人为善”的一项是
①对之号恸,因执送官;   ②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
③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④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
⑤上密奏,徵赖而获免;   ⑥令人载蒿一年以赐盗者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孝顺父母,又精通知识,所以后来周太祖、闵帝都非常信任他,分别让他担任了重要职务。
B.赵煚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他人。
C.赵煚为官,非常得民心,常常反躬自问,以自己的行动教育感化了老百姓。
D.赵煚打仗有勇有谋,在陈将即将攻打安蜀城的情况下,巧用计谋,不战而退人之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
②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 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 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 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 “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低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 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二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袆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已持政,稍自肆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顾:考虑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租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⑵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⑶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注]报闻:上书言事,上不采纳。
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逊必侮上侮:轻慢
B.陛下即爱厚之即:如果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路过
D.在人之右右:上位,尊贵的地位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曲突徙薪亡恩泽②人为徐生上书
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焦头烂额为上客
A.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C.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霍氏奢侈 B.宜以时抑制
C.往事既已 D.后以为郎
4.“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到远处去搬柴禾,否则恐怕会发生火灾
B.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把柴禾搬到远处去,否则将会发生火灾
C.再另外造个拐弯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D.再另外造一个拐弯的烟囱,到远处去搬柴禾,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火灾
5.文中“徙薪曲突之策”指的是:
A.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其积薪
C.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
D.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6.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福从霍氏奢侈,必行逆道,料到其必然自取灭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就多次上书,希望皇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B.皇上不采纳徐福的意见,后来霍氏果然被诛灭。霍氏亡后,徐福并未得到嘉奖,等到有人上书后,他才得到了皇上的一点奖赏。
C.曲突徙薪的故事讲了有一个主人不听到访客人的意见,没有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终至发生了火灾,后来论功宴请,却只请为救火而焦头烂额的人,没请提宝贵意见的人。
D.有人向皇上建言,应该奖赏徐福,尊重有先见之明的人。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谢: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遗:遗留
C.值年谷不登登: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3.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5.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