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
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不利开发的自然条件是(    )。
①水系分隔      ②土质黏重      ③气候潮湿      ④交通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了80年代,到达额济纳河的河水急剧下降,许多河流消失,胡杨林也枯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弱水水量最多的季节会出现在()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2)八、九十年代,额济纳河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对这一恶果产生的原因推测中,最不能成立的是()
A.湖岸盐碱化加剧 B.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C.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 D.上游地区不断截留河水

读下表中“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回答8~10题。

省区
内蒙古
西藏
新疆
青海
四川
甘肃
云南
其它
比例%
20
20
15
9
6
5
4
21

8.该植被为()
A.沼泽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 D.草原
9.该植被主要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次生盐碱化 D.生物多样性剧减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被分布区属高寒地区,受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B.该植被分布区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严重
C.该植被分布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干旱
D.该植被分布区由于人口稀少,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由自然因素引起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完成3~5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5.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草原开垦②过度放牧③大量捕杀④种群退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1~2题。

年份(年)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0
2005
荒漠化面积
(万平方公顷)
67
69
71
89
197.26
257.8
262.2

1.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降水减少B.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C.过度放牧与开垦,草场破坏D.治理不力,土地退化严重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A.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B.温带草原牧区加大游牧牲畜的数量
C.牧区露天开矿后表土填埋复植D.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介于
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2005年我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为31.86万
km2,其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如右图中圆点所示。

(1)下列地理现象,可指示土地荒漠化的是
()
A.地表反射率降低 B.众多的沙丘固定
C.土壤质地疏松D.生物生产力下降
(2)防治土地沙漠化需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
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在干旱区沙漠边缘的绿洲,适宜的措施()
A.大力种植以乔木为主的植被,以防风固沙B.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C.在缓坡地带,大力修建梯田 D.修建堤坝,拦蓄上游来水,浇灌绿洲
(3)读右图判断,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及其大致比重是()
A.耕地 92%B.草地 68% C.耕地 23% D.草地 78%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