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对照试验,请分析总结试验结果。
(1)本实验共有________组对照试验。
(2)已萌发的种子所满足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粒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_。
(4)第(3)粒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_。
(5)第(4)粒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可能萌发?
下面是昆虫学家做的一个对照实验。
第一组:提取30只灰褐色的山地蝗,放到灰褐色山地背景中,然后放入6只鸡,一分钟后,山地蝗被吃掉4只。
第二组:提取30只灰褐色的山地蝗,放到绿色草丛的背景中,然后放入同样数目的鸡,一分钟之后,山地蝗被全部吃掉。
| 组别 |
放入蝗虫 |
蝗虫颜色 |
背景颜色 |
放入鸡数 |
时间 |
剩余蝗虫 |
| 第一组 |
30 |
灰褐色 |
||||
| 第二组 |
30 |
灰褐色 |
(1)根据题意,请完成以上的表格(每空1分),
(2)回答问题:以上实验中,变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下表为有关动物出现的部分地质的年代简表,据表说明:
| 地质年代 |
纪 |
距今年数 |
动物出现顺序 |
| 中生代 |
侏罗纪 |
2亿2千5百万年~7千万年 |
鸟类和高等哺乳类出现 |
| 古生代 |
石炭纪 |
爬行类出现 |
|
| 古生代 |
泥盆纪 |
古代两栖类出现 |
|
| 古生代 |
奥陶纪 |
5亿7千万年 |
低等鱼类出现 |
| 元古代 |
震旦纪 |
24亿年 |
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 |
(1)所揭示的生物进化顺序是。
(2)从上表的证据可以证明,脊椎动物起源于。
(3)以上事实说明,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之一。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不搅拌。
将3支试管都放入37摄氏度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颜色的变化。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1、2两号试管可形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其中实验组是号试管;2、3两号试管(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形成对照实验。
(2)结果发现,1号试管不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而2号试管和3号试管中的馒头变成色。
(3)设计3号试管的目的是证明什么对馒头有消化作用()
| A.咀嚼 | B.唾液 | C.温度 | D. PH |
(4)由此可知,淀粉在人消化道的部位就开始被消化。但消化淀粉的主要场所是,并最终被分解成。
(5)口腔内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属于消化。(选填:物理性或化学性)
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记录。
| 试管 |
加入物质(各2毫升) |
水温 |
时间 |
试剂 |
加碘后的现象 |
| ① |
淀粉+唾液 |
0℃ |
10分钟 |
碘液 |
|
| ② |
淀粉+唾液 |
80℃ |
10分钟 |
碘液 |
|
| ③ |
淀粉+唾液 |
37℃ |
10分钟 |
碘液 |
|
| ④ |
淀粉+清水 |
37℃ |
10分钟 |
碘液 |
(1)在表格内填写实验现象(选填“变蓝”或“不变蓝”)
(2)①号和②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3)③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胜利”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设计了如下四个装置,请回答:
(1)每个烧杯均放有20粒干燥的绿豆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
(2)除了A和B可形成一组对照外,请你再找出图中可形成对照的任意一组:,它们之间的变量是。
(3)根据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请预测哪些装置中的种子能够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