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宋代侯延庆:《退斋笔录》)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
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
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 A.创立郡县制 | B.确立三省六部制 | C.开创科举制 | D.确立王位世袭制 |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
| A.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 B.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D.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
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参”——决策军国大事;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的“集议”——通过并执行议案;“谏议”——谏臣要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朝参”“集议”和“谏议”的作用发挥得最好的时期是
|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 A.丞相 | B.殿阁大学士 | C.尚书令 | D.军机大臣 |
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这场革命指的是
| A.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 B.设置刺史 |
| C.实行察举制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