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在研究涡虫的行为实验中假设涡虫喜欢黑暗,将一只涡虫装入试管,并装满晒过的自来水,用胶皮塞好管口。然后在试管中部做一个标记,靠近试管塞的一端记为A端,另一端为B端,将试管水平放置在白纸上,用铝箔套遮住试管B端的光,让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观察涡虫10分钟,记录涡虫在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否是对照实验? 若是,哪端是实验组? 哪端是对照组?
(2)该实验中有没有实验者的控制因素?这个控制因素是什么?
在“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过程中: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会发现它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结构构成,这些环状结构是。其中,有一个宽度最大,颜色较浅而又光滑的环状结构叫,它靠近蚯蚓身体的前端。因此,可以借此来判断蚯蚓的前后端。
(2)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的腹面,感觉有些粗糙不平的小突起,它们是。这些小突起能与协调配合,使身体蠕动。
(3)取两条蚯蚓,一条放在糙纸上,另一条放在有水的平滑玻璃板上,能正常爬行的是放在糙纸上的一条,另一条不能正常爬行的原因是。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能保鲜,另一瓶则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了。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然保鲜的是_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 )
A.是自然发生的 B.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探究实验题:
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步骤:
①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②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③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④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该实验的变量因素是。
(2)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而不用1粒,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设计2号培养皿,实验的目的是;从步骤③看,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号培养皿纱布上洒等量的水分。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清水或唾液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震荡后保温 |
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1号试管起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4)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这样设置(填“有”或“无”)必要.
(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消化,又能进行消化。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4个相同鱼缸设计了如下实验,分析并回答:
(1)如研究光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应取哪两组实验装置,实验的变量是;如研究水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应选哪两组实验装置,实验的变量是。
(2)如果选择A和C作为对照实验,能否说明河泥在这个生态系统的作用?说说理由。
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