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徽州古村聚落形成最初是南宋以前的中原世族南迁、聚族而居形成。后随人口增长,至明中叶时期耕读文化盛行,至清中叶科举入仕和徽商兴起,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勃兴鼎盛,古村落遍及乡野。这一过程经历了内部裂变、迁移、择地而居等一系列过程。读下图回答第1题。

一般而言,乡村聚落的环境容量是与当时的农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古徽州人均耕地南宋时人均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2.2亩,清康熙1.5亩,而同期的古村落发展却从稳定发展走向了鼎盛发展,其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丘陵山地的改造,土地生产力大增
B.文化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增,对丘陵山地立体开发利用
C.前期的发展依赖本地土地资源,后期的发展是依赖其他资源
D.徽州地区资源丰富,耕地多水面多,环境容量大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国某湖泊面积2.8km2,海拔高度583m,湖泊水位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该湖泊最有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珠江三角洲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引起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季风环流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年雾日数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导致该区域西南部年雾日数等值线密集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地势

与甲市相比,乙市

A.年雾日数较多 B.太阳辐射量较大
C.城市等级较高 D.气温年较差较大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表示降水量、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全球气温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读下图,观测发现,M、N河流的径流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防洪任务最重要的月份是7月
B.引起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变化
C.大陆沿岸有寒流经过
D.大陆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甲测站的月平均流量显著大于乙测站,最可能的原因是()

A.干季较不明显 B.甲测站河流流量变化较小
C.甲测站上游流域面积较大 D.甲测站上游兴建水库

下图为某大洋中的一个小岛的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有关图中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 B.位于大西洋
C.岛屿沿岸有落叶阔叶林 D.处于板块生长边界

若在岛上修建一港口,最适宜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