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聚落形成最初是南宋以前的中原世族南迁、聚族而居形成。后随人口增长,至明中叶时期耕读文化盛行,至清中叶科举入仕和徽商兴起,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勃兴鼎盛,古村落遍及乡野。这一过程经历了内部裂变、迁移、择地而居等一系列过程。读下图回答第1题。
一般而言,乡村聚落的环境容量是与当时的农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古徽州人均耕地南宋时人均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2.2亩,清康熙1.5亩,而同期的古村落发展却从稳定发展走向了鼎盛发展,其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丘陵山地的改造,土地生产力大增 |
B.文化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增,对丘陵山地立体开发利用 |
C.前期的发展依赖本地土地资源,后期的发展是依赖其他资源 |
D.徽州地区资源丰富,耕地多水面多,环境容量大 |
嫦娥2号卫星三次减速制动后,依次进入12小时轨道、3.5小时轨道、118分钟工作轨道。读嫦娥2号三次制动后绕月轨道示意图。嫦娥2号卫星三次变轨过程中
A.线速度依次增大,角速度依次减小 |
B.线速度依次增大,角速度依次增大 |
C.线速度依次减小,角速度依次减小 |
D.线速度依次减小,角速度依次增大 |
图为西亚传统民居,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是
A.抵御严寒 | B.增加安全性 |
C.阻隔外界热量 | D.反射太阳光 |
美国每年都有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图所示。读图回答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环境变化 |
B.农业活动 |
C.婚姻家庭 |
D.气候变化 |
图为甲乙两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甲乙两山地自然带谱数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 |
B.同一类型自然带在甲山出现的高度比乙山高 |
C.甲山地基带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为阳坡 |
D.乙山地雪线北坡较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北坡为迎风坡 |
下面左图、右图分别为某月13日9时和15日9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该日正值北半球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15日9时和13日9时相比
A.华南地区天气持续晴朗 | B.我国东部海域风力减弱 |
C.日本南部受强台风影响 | D.朝鲜半岛天气状况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