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
① 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格雷
②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皮洛夫
③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法·福煦元帅
④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捍卫者。——美·威尔逊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①④③ | D.②①③④ |
下列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②“滞胀”的出现表明其作用在逐渐削弱
③是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④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起飞,是因为两国:
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方针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③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④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扶植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资本主义发展在早期是自由放任,一战后特别是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多。可以说:
| A.早期自由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是必然 |
|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必然的,国家干预经济是暂时的 |
| C.自由放任政策和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 |
| D.经济政策需遵循经济规律,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 |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际做出判断。”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回答22~23题。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该观点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 B.改革最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
| C.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 D.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
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东欧国家改革的最主要的共同点是:
A.都 进行了政治体制和对外政策的改革 |
| B.都是为了避免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
| C.都放松或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 |
| D.都在苏联的干预或占领下半途而废 |
针对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总理普京曾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苏联曾一度强大,国际地位重要
②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当时最完美的制度
③普京很想恢复苏联,可惜做不到
④告别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历史的进步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