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铜制电路板的“腐蚀液”为FeCl3溶液。已知铜、铁均能与FeCl3溶液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u+2FeCl3=2FeCl2+CuCl2 ②Fe+2FeCl3=3X。
(1)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中X的化学式 ;
(2)现将一包铜、铁的混合粉末加入盛有一定量FeCl3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剩余,那么烧杯内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②若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是(16)。
③将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2℃,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使两者重新达到饱和,则 (17)物质所加的量多。
④t1℃时,向一只盛有15g甲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搅拌后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固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8) 。
A.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 g/100g水 |
B.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65g |
C.降温后烧杯中溶液总质量不变 |
D.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热变为不饱和溶液 |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①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利用其(8)作用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②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Ⅰ.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9) 极(填“正”或“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0) 。
Ⅱ.为了加快电解速度,可先向水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已知通电时NaOH不发生变化)。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固体 (11) g,量取水(水的密度为1g/cm3)时,应选择规格为(12) mL(填“10”、“100”或“250”)的量筒。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3) 10%(填“<”、“=”或“>”)。
Ⅲ.水曾被误认为是一种单质。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是(14)。
A.水的电解 | B.水的蒸发 | C.水的蒸馏 |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按要求填空:
①体温计中金属元素(Hg)的名称是(1)。
②生理盐水中的溶质(写化学式)(2)。
③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表示出它的8个分子(3)。
④可用于洗涤油污的Na2CO3溶液呈(4)(填“酸性”、“碱性”或“中性“),Na2CO3(5)(填“属于”或“不属于”)碱。
⑤熟食制品常加入规定含量的防腐剂。丙酸钠(C3H5O2Na)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其中氢、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6),0.5mol丙酸钠中含有(7)个氧原子。
某兴趣小组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制取铜。该小组对生成的气体提出了质疑,根据碳与氧气反应后产物可能是CO2和CO,联想到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有可能会产生CO。基于上述思考,为探究产物中气体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
Ⅰ.请写出A装置试管中的化学方程式:⑽。
Ⅱ.装置B、D中盛放的足量的试剂名称及作用是⑾。
Ⅲ.若在⑿的现象,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生成。
Ⅳ.当装置B中的石灰水里不再冒气泡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试管冷却后倒出残留的固体物,固体残留物中一定含有铜,可能还含有物质有⒀。(用化学式表示)
Ⅴ.兴趣小组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生成CO和 Cu;
原因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还可能产生CO的反应:⒁。
根据装置图回答。
Ⅰ.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⑶,仪器b的名称⑷。
Ⅱ.在图中若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药品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⑸;装置B 和C都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⑹;装置B和C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⑺。
Ⅲ.以下收集装置中能用于收集氧气的是⑻。
Ⅳ.以下具有启普发生器功能的简易气体发生装置是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