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2分)许多研究者认同,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充分组织与动员、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 重要观点。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厂方将不受理工人一切无理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材料二  纪德在《访苏归来》后编中引用了一段当时一位莫斯科郊区农民的日记:“12月4日,新政府突然硕布了粮食征集制法令,要求我们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我有点担忧。12月11日,上面来了征粮队,由10多人组成,每名队员都带有步枪。部居的大娘告诉我,征粮队刚才在一户人家里搜粮食,发现男主人一藏根,就把他给枪毙了。12月12日,他们终于来到了我家,把我家里的粮食都拿走了……他们给了我500卢布,什么东西都买不到!……我们都团结在苏维埃周围,列宁万岁!苏维埃万岁!”
(2)列宁曾经说:“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结合材料二,列宁的“不同办法”指的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在列宁这一思想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和中国呈现了怎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3)根据材料三,中国30年的发展和2008年后继续前进主要依赖于哪些条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1887年、1920年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据燕红忠《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材料二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
出口
进口
1929
52.41
43.99
1930
38.43
30.61
1931
24.24
20.91
1932
16.11
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1)隋唐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2)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简述1936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趋势,罗斯福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新秩序的建立有何影响?

材料一 16世纪末出现了中国——菲律宾——美洲的大帆船贸易。学者严中平认为:“中国纺织品还经过马尼拉销售到西属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纪末叶,中国棉布已经在墨西哥市场上排挤了西班牙货。有的文献说,因为中国棉布价廉物美,所以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国货而不用欧洲货。中国丝绸就更为畅销了。”他还说“实际上,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大帆船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学者全汉昇的研究表明从1571年至1821年共有2亿比索(西班牙银元)的白银流入中国。
材料二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以下是各国使用金本位的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时间
英国
1816年
德国
1871年
法国
事实上在1873年
美国
事实上在1873年
日本
1897年
埃及
1885年

材料三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
(1)结合材料一回答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各国纷纷使用金本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自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材料三 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 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洋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