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I.
地雀喙的形状及深度大小与其食性有关,喙小的个体只适合于食小坚果,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下图为某海岛上地雀喙的形状及深度在1975到1978年之间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自1976年6月至1978年1月,该地雀种群数量下降了约1000个,导致数量下降的环境因素是
。
(2)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 ,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 实验。
(3)试分析地雀喙深度变化的因果关系: (填序号顺序)。
①喙产生适应性变化的类型生存机会增加
②气候变化导致雨量的变化
③种子的丰度的变化,坚果的平均大小与硬度的变化
④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产生适应性变化的类型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
II.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
(2)右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 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时,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 。
回答下列与血糖调节有关的问题。
(1)如图是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若以“+”、“-”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作用,则③⑤⑦依次为________,作用①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
(2)若下图1中的X、Y表示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则X是________,图2表示进食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a表示________的相对含量的变化,图2所示信息与图1________(填“完全吻合”或“不完全吻合”),说明影响血液中两种激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空2分,共20分)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C表示分解者。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
|
(每空2分,共16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酸生长”学说。“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为了验证酸能够促进细胞伸长,现提供黑暗中萌发的小麦幼苗(如图)若干、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液、蒸馏水、镊子、刀片、刻度尺、带盖的小瓶等材料器具,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材料的处理:选择若干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切取图中______(字母)对应的胚芽段,放入蒸馏水中浸洗才能作为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性物质作用于________(结构),使之可塑性变大,从而促进了植物细胞伸长生长。
(3)为了确定实验中pH值大致范围,需要做预实验,结果如上面右图示,请问:纵坐标的含义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推测本实验的pH值大致范围是在______________。
(4)正式实验中,请作如下分析:
①如果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5组实验。(溶液浓度梯度差为1ppm)
②首先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瓶投入10段相同的实验材料。
③将各组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定期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除标明外,每空1分)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_________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可见“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5)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___;刺激b处,肌肉____________。
(6 分)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 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 滴碘液显色。
⑴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_______。
⑵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下表(“+”表示蓝色程度):
①试管中取出的反应物滴加碘液后,呈棕黄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
⑶该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
①为缩短反应时间,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改进前反应时间与反应底物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在下图中用虚线绘制改进后反应时间与反应底物量的关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