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
C.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 |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
纵观近几年国际关系的发展,“伙伴关系”一词屡见报端,与“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截然不同。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
B.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 |
C.反映出各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 |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
D.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
法德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下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