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20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哪里?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哪两大创新理论成果?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怎样的思想观点?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摘自沈志华《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吴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转变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和对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的主张,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挖掘到了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却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曾明确表示,“日本是我国亚洲政策的基石,加强这种关系,必须成为我国的基本目标”。
——摘自[美]德斯特勒《管理联盟:美日关系的政治学》
材料二在尼克松任内,美日经济矛盾始终是影响两国“伙伴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日关系中“最迫切的问题”。基辛格对此曾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执行自主的国家经济政策,同时又不至于同既是政治盟友又是贸易敌手的国家搞得关系日益紧张。”
——摘自[日]神谷不二《战后史中的日美关系》
材料三 1973年5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长篇外交咨文。他指出,在同美国的关系中,“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日本也“不再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外交领域中依赖美国的区域性的太平洋国家”,它已经“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围内自主地行动了”。
——摘自[美]理查德·斯特宾斯、伊莱恩·亚当《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关系的状况,并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的表现。
根据上述日美关系演变历程,概括影响日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陈大齐发表了《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其中问“古人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 学生们的回答是(按选数多少排列):孔子(97人)、颜回(33人)、花木兰(11人)、岳飞(9人)、夏禹、闵子骞、曹大家(各4人)、曾子、孟母、孔融、秦良玉、司马光(各3人)、孟子、班超、匡衡(各2人)、神农、舜、管仲、商鞅、缇萦、苏武、关公、孔明、王安石、欧阳修、方孝儒、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华盛顿、林肯(各1人)等。
材料二 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及回答情况。(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
您认为中国和平的获得应该通过:
119人(18.0%):现行政府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者
337人(51.1%):组建联合政府,包括国民党、中共、民盟、所有小党以及无党派人士
118人(17.9%):建立联邦制
18人(2.7%):共产党人掌握国家管理权力
——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高小女生最佩服的人中,孔子居首的原因有哪些?对于华盛顿和林肯各有一人崇拜的调查结果,你如何理解?
(2)结合时代背景及材料二问题16的回答,指出中共在此前为“中国和平”提出过什么主张?进行过怎样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的哪一制度建设与第(2)种回答类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为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那些既非“近臣”和“近亲”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汉光武帝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2)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分别指什么?分析其反抗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