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中,小车拖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从中确定五个记数点,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用米尺测量出的数据如图所示。则小车在C点的速度VC =" " m/s,小车运动的平均加速度a =" " m/s2.
实验室购买了一捆标称长度为100 m的铜导线,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定其实际长度.该同学首先用螺旋测微器测得导线横截面直径如图甲所示,查得铜的电阻率为1.7×10-8 Ω·m,再利用图乙所示电路测出铜导线的电阻Rx,从而确定导线的实际长度.
可供使用的器材有:
电流表:量程0.6 A,内阻约0.2 Ω;
电压表:量程3 V,内阻约9 k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 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
定值电阻:R0=3 Ω;
电源:电动势6 V,内阻可不计;
开关、导线若干.
回答下列问题:
(1)导线截面直径为________mm
(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选填“R1”或“R2”),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片移至________端(选填“a”或“b”).
(3)在实物图中,已正确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图甲电路完成剩余部分的连接.
(4)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流表的读数为0.50 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读数为________V.
(5)导线实际长度为________m(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某同学用量程为1mA、内阻为120Ω的表头按图(a)所示电路改装成量程分别为1V和1A的多用电表.图中R1和R2为定值电阻,S为开关.回答下列问题:
(1)开关S闭合时,多用电表用于测量______ (填“电流”、“电压”或“电阻”);开关S断开时,多用电表用于测量______ (填“电流”、“电压”或“电阻”).
(2)表笔A应为______色(填“红”或“黑”).
(3)定值电阻的阻值R1=______Ω,R2=______Ω.(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
利用如图(a)所示电路,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待测电源,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 Ω),电阻R0(阻值为3.0 Ω),电阻R1(阻值为3.0 Ω),电流表A(量程为200 mA,内阻为RA=6.0 Ω),开关S.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S;
②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值箱相应的阻值R;
③以为纵坐标,R为横坐标,作-R图线(用直线拟合);
④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在纵轴上的截距b.
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用E和r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则与R的关系式为________.
(2)实验得到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电阻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b)所示,读出数据,完成下表。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
R/Ω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I/A |
0.143 |
0.125 |
① |
0.100 |
0.091 |
0.084 |
0.077 |
I-1/A-1 |
6.99 |
8.00 |
② |
10.0 |
11.0 |
11.9 |
13.0 |
(3)在图(c)的坐标纸根据图线求得斜率k=________A-1Ω-1,截距b=________A-1.
(4)根据图线求得电源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
在测量电珠伏安特性实验中,同学们连接的电路中有四个错误电路,如图所示。电源内阻不计,导线连接良好。若将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置于左端,闭合S,在向右端滑动触头过程中,会分别出现如下四种现象:
a.电珠L不亮;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
b.电珠L亮度增加;电流表示数增大
c.电珠L开始不亮,后来忽然发光;电流表从示数不为零到线圈烧断
d.电珠L不亮;电流表从示数增大到线圈烧断
与上述a、b、c、d四种现象对应的电路序号为
A.③①②④ | B.③④②① |
C.③①④② | D.②①④③ |
(9分)某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 。(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
B.木板的质量m1 |
C.滑块的质量m2 |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2)测量(1)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为 。
(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 (填“偏大”或“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