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请回答: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令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一《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一《中国近代史》
(3)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乙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
丙教授头束辫子,身穿马褂,摇头晃脑大谈君师主义。
丁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恐再二千余年,吾人尚不克(能)享受宪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4)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丹尼尔•史密斯《战火中的世界:全球20年局部战争统计与评析》
(1)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后冷战时代”世界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区域,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评述这些局部战争所产生的影响。(4分)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是一则关于奥地利公主、法国末代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6年)财政大臣公布的财政报告中显示出的路易十六即位以来的十二年内,欠债高达十亿五千万里弗尔。人们都知道国王是个厚道人,生活并不奢侈,那么就只能是王后了。她生活奢靡,又喜欢一亿一亿地给她娘家钱让他们去打仗。王后的奢靡和自私使国家财政出现巨大的赤字,而财政赤字的结果则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越来越贵、赋税越来越高。宣扬革命的小册子适时地开始出现,人们对王室越来越不满,波旁王朝的宝座基础开始动摇了。
——摘自萧武《法国末代王后安托瓦内特的一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革命的原因。(6分)
(2)你如何看待材料对法国革命原因的分析?(4分)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执政前期。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还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认为土地私有制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土地的私人继承权,二是自由买卖,三是占有地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及目的。(6分)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均田制下露田和桑田的土地性质。(4分)
(22分)1687年,牛顿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广泛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牛顿最终成为近代科学领域的又一个巨人,在提到自己成就时他说,“假如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6分)
材料二几百年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直是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的哲学。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
(2)据材料二,概括牛顿科学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8分)
材料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后,牛顿便着手研究《圣经》,手稿达150万字,竭力在天体力学中寻找“上帝”存在的证据,坚信行星有序的围绕太阳运转,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材料四 1942年,牛顿诞生300周年时,凯恩斯在演讲时说“牛顿不是那个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一个术士”;爱因斯坦说“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凯恩斯和爱因斯坦观点的认识。(8分)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
汉武帝时,正式提出了“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选官标准,要求官员“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通典•选举一》卷13
(1)据材料一,指出选官标准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描写“好官”东平府府尹陈文昭:“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成向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行仁慈之念。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水浒传》评价“好官”的标准。(6分)
材料三科举考试旨在选拔官吏,1905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试题。其会试阶段共分三场(策论)。
第一场,史论5篇。为古代中国王朝治国方略问题分析。(略)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精神)。造就人才,振兴实业。……盖东西各国所同,……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例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略)
(3)据材料三,指出本次科举考试的特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选官标准变化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