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中期,中国人学西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列举二个中国近代史上学习外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4)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分别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小作文(共12分)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述准确。)

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48年1月30日,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甘地在祈祷会上被刺杀。甘地死后他一直受到广泛的评论。丘吉尔曾说:“见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呕,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天普中学出来的律师。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他又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材料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三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丘吉尔和爱因斯坦为何对甘地的评价不同。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甘地的相关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老子学说的哲理。(9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怀着痛失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地想到你失去丈夫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惨地牺牲于日本军阀的错误政策下……怀民哥和高桥君同归于尽,并不是发泄对高桥君的私仇,他们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由于我强烈的哀伤,我就常常思念到你,想到你生活中的两个孩子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刻见到你,与你共度友爱的生活,我决不会仇恨你,我深深了解你们被疯狂军阀压迫的痛苦……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连,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
——1938年5月陈怀民烈士的妹妹陈难写给日本美惠子女士(其丈夫战死于武汉空战)的信
材料二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神父马丁·尼莫拉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的铭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难给美惠子写信的目的以及反映了哪些抗战史实。(7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危害。(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