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相劝,防止宰相权重专权 | B.完善中央集权 |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D.扩大民主权利 |
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
《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
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 |
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
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 |
C.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 |
D.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 |
下列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坊市制” |
B.出现最早的纸币 |
C.市民阶层形成 |
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