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
⑴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⑵1903年,蔡元培在《绍兴教育会之关系》一文中,尊黄宗羲为“东方卢梭”,你如何评论?
⑶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阀、润滑剂和调节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中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材料二:美国政府支出(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比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些措施体现了社会保障弱势群体?这些措施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吗?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社会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各呈现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整。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海关统计,1914年到 1918年……中国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两)

材料四: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 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六: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到咱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化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位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侍而不恐,吾将何述以善后?”
——《中国近代史纲》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10分)
(3)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依据材料六,归纳1922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有怎样的认识?

问答题: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你如何认识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复兴、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预政策,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3分)
⑵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4分)
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6分)

材料一: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中国当代史》
材料三: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加上他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6分)。
⑵与材料三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