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说:“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去感受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三位历史伟人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所进行的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核定地价,解决社会问题。
材料二: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清室推翻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的……”
材料三: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选自《毛泽东思想》
材料四:“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当时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材料二的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什么进步之处?
(2)材料三反映的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哪一阶段?这一阶段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四中所说的“新的理论”是什么?该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根本问题?
(4)你觉得三位伟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和发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二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
作为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材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他谨慎地观察现实,潜心地研讨百家学说,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儒学体系。
一一摘编自百度
(2)结合所学说明董仲舒的儒学体系新在何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儒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运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上述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涉及政策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长期的战乱虽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
——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晋灭亡后北方农业的基本情况。针对此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廖矣。”——《旧唐书》
(3)材料三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尤重人才,中国自古强调得人才者得天下,重视选官制度的革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选官制度的改革引人注目。
国家 |
选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
燕国 |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
楚国 |
裁免无能多余官吏,奖励军功 |
秦国 |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 |
(1)依据材料一,归纳燕、楚、秦三国选官改革的共同点
材料二《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传》:“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其余不可胜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产生上述现象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清朝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
![]() |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概括汉、唐选官制度创新的相同历史作用,依据材料,指出唐朝选官改革的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议事会成员经过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四: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律》的合称,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请回答:
(1)图一所示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政治文明成果?其所示的政治文明成果的实质和意义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正常运作?
(3)材料三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区别?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