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说:“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去感受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三位历史伟人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所进行的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核定地价,解决社会问题。
材料二: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清室推翻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的……”
材料三: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选自《毛泽东思想》
材料四:“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当时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材料二的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什么进步之处?
(2)材料三反映的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哪一阶段?这一阶段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四中所说的“新的理论”是什么?该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根本问题?
(4)你觉得三位伟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和发扬?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实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材料一:阅读以下图片,回答问题:
(1)请将汉朝和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地方用字母标注在图片二中(A代表汉朝,B代表唐朝)。并举一例汉代和唐代与欧洲文明之间友好关系的事件。
材料二:华夏文明在16世纪以后经历了特殊的发展变化过程。一方面,人类文明史上这棵“最长寿的”文明“老树”,在连续、未间断地发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绽出新枝,并继续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进行着频繁的交往,表现出一个强势文明特有的生命力。另一方面,18世纪末叶以后,这个古老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四所说“频繁交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结合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咄咄逼人”的西方工业文明的?
材料三: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用。……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提升3~4倍。
第四次中东战争于1973年10月26日全都结束了……埃及总统萨达特在1977年11月,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国家的油战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民族化的今天,你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应如何相处?
(32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对社会政治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农田水利约束》在熙宁二年(1069年)颁行。其主要内容有:(1)凡能提出有关土地耕种方法和某处有应兴建、恢复和扩建农田水利工程的人,核实后受奖,并交付州县负责实施。……(9)私人垦田及兴修水利,经费过多时,可向官府贷款,州县也可劝谕富家借贷。……(12)各县官吏兴修水利见成效者,按功劳大小升赏,临时委派人员亦比照奖励。
——周魁一《中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
(1)概括材料一中《农田水利约束》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实施的效果。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3)材料三反映出这一时期江浙地区呈现怎样的经济面貌?这一经济面貌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材料四:赫鲁晓夫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共产党员,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4)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材料五:针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全球化陷阱》
(5)依据材料五概括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政府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6)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一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是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的,中国官员出于礼仪,带他从外城沿着御道去晋见皇帝。当他穿过第一道城门大清门的时候,他看到了高大的红色城墙,金色的琉璃瓦,远远望见的是天安门。穿过天安门,中间是北京最高的城门午门,当你越走近午门,人显的越渺小,这时使节的心理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穿过午门,远远望见的是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和金瓦红墙的端门,穿过端门,终于进入紫禁城,前面是通往太和殿的最后一道门太和门,穿过太和门之后,高高坐落在三层白色石阶上的太和殿呈现在眼前,这位使节再也支撑不住了,“扑通”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材料二在平津战役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特意通过地下党派人去询问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哪些地方需要保护,梁思成给了他们一张画满圆圈的地图,这张地图很快就挂在了作战指挥部的墙上。北平后来和平解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材料三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更因为对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1957年,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拆除,如今仅有3座尚存。建国初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统计只剩下3900条左右,近一两年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四合院、三合院、二合院30万座左右,目前仅剩约10几万座,被政府列入重点保名册的院子,只有几百个。北京永远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被拆除的城墙位置现在是北京核心的二环路,外面已经发展到了六环了。故宫、天坛等保存完好的单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可是这些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现状又是如何呢?2007年5月2日,北京故宫接待游客近11.48万人次,超过最大容量2.3倍。
(1)根据材料一,说明故宫建筑的特点。
(2)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分析故宫的文化内涵及其反映的实质。
(3)从材料二、三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1550年和1551年,在西班牙召开了两次大型辩论会,文化的主要对手是第三世界主度者拉斯·卡斯和欧洲中心论者塞普尔维达。这两交古典式辩论。直指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世界上不有劣等民族?选进民族有没有理由对落后民族开战并奴役他们?……
塞普尔维达的论点有:
第一,印第安人犯有偶像崇拜的严重罪行;
第二,印第安人智力低下,是天生的 野蛮人和奴隶;
第三,印第安人互相残杀,用活人祭祀,甚至吃人肉,西班牙人有义务拯救受害者。……
材料二卡萨斯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论证说,惩罚一个陷入迷途的民族是为了教育这个民族,而不是毁灭它,然而战争不会使美洲的印第安人明白自身的谬误,只会增加仇恨。……比起用活人来祭祀,战争是更大的罪恶。
——摘编自《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
(1)请以玛雅文明为例,反驳材料一中塞普尔维达的前两个论点。
(2)从材料二卡萨斯对塞普尔维达第三个论点的反驳,推断西班牙人是以何种方式“拯救受害者”的?你认为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落后世族”?
(3)你认为塞普尔维达论点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