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 ~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数量总计
4172
478
365
211
5209
1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         。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        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          变化影响较大。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         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 生态城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图为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已知果蝇的Ⅲ号染色体上有黑檀体基因。现将黑檀体无眼果蝇与灰体有眼果蝇杂交,获得的F1均为灰体有眼果蝇,说明无眼为______性状;再将F1雌雄果蝇相互杂交,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可推测控制无眼的基因不在Ⅲ号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将无眼基因与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重组实验时,若实验结果与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则可推测控制无眼的基因极可能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2)已知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如果在一翅型正常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卷翅的雄性个体,这种卷翅究竟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呢?
①分析:如果卷翅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则该卷翅雄性个体最可能为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如果卷翅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则该卷翅雄性个体最可能为_________。
②探究实验方案设计:___________。
③结论:如果后代出现____________,则卷翅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如果后代出现__________,则卷翅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

下图甲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实验示意图,图乙表示其细胞气体交换情况,图丙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丁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点和19点。


(1)图乙中光反应的具体部位字母及名称是[ ] ________,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
(2)叶肉细胞处于图乙状态时,对应图丙中的区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若提高温度,曲线的变化是________ (上移、下移、不动、无法确定)
(4)丁图中24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
(5)丁图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为300 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速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是____________mg,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光合作用每小时利用CO2的量是___________mg。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O2释放量____________ (大于、等于、小于)300 mg。
(6)丁图中,若适当增加植物生长环境中CO2浓度,B点将向___________(左/右)移动。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施用农家肥的方法增加CO2的浓度,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正常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当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K浓度差减小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发挥作用,这种酶可以通过水解ATP,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1)膜内外Na具有浓度差,与膜的___________性有关。Na/K-ATP酶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
(2)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
(3)比较图2和图3,当Na和K________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将ADP合成ATP,说明进行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决于__________。
(4)生物膜系统能维系细胞内活动的有序性,体现了它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线粒体内膜上主要完成类似图________(填编号)的过程。

保卫细胞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引起气孔开闭。某同学认为气孔的开闭不仅与水分运输有关,可能还与光合作用等有关。为了探究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研究者预实验的分组和实验结果如下:
(1)实验分组:甲组:蚕豆叶片+l00mLpH为7的KCI溶液+太阳光照
乙组:蚕豆叶片十l00mLpH为7的KCI溶液十黑暗处理
丙组:蚕豆叶片十100mLpH为4.5的KCI溶液+太阳光照
丁组:蚕豆叶片十l00mLpH为7的NaCI溶液+太阳光照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制片观察每组烧杯中叶片的下表皮的气孔开闭情况,结果记录如下表:

(l)该预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写全得分)。
(2)与气孔的开闭调节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得分)。
(3)若单纯考虑离子种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Na+和Ca2+对豌豆叶片气孔开放的复合影响,请补充设计思路。
①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再取三个烧杯编号,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和蒸馏水。
②在__________处理的同一蚕豆叶上撕取下表皮若干,分别置于上述三个烧杯中。
③将烧杯置于适宜光照和pH条件下照光4h左右。
④____________,记录并统计实验结果。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某同学尝试对其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实验的pH应控制在__________。
③为了控制实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