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发展、完善、加强和强化的过程。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调集人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保障经济和文化发展 |
| B.权力高度集中,终将导致统治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
| C.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阻碍作用 |
| D.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
|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 “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
|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
|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
|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