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其主要原因是
A.细胞核一般位于细胞的中央 |
B.细胞核中的DNA携带着遗传信息 |
C.核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
D.核孔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
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以及未经离心的酵母菌匀浆,分别置于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后,可获得终产物CO2和水的试管是()
A.甲和乙 | B.乙 |
C.丙 | D.乙和丙 |
1861年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存在氧气,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A.酒精+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
B.丙酮酸+O2→CO2线粒体基质 |
C.[H]+O2→H2O线粒体内膜 |
D.H2O→O2+[H]类囊体膜 |
下列关于在活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既可以在原核细胞中进行,也可以在真核细胞中进行 |
B.既可以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
C.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
D.既可以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
植物在有氧呼吸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
B.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
C.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H]和ATP |
D.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产生H2O,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
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对实验的处理如表所示。
试管 组别 |
实验处理 |
||
加入3%H2O2(mL) |
温度 |
加入试剂 |
|
试管1 |
2 |
常温 |
/ |
试管2 |
2 |
90℃ |
/ |
试管3 |
2 |
常温 |
2滴3.5%FeCl3溶液 |
试管4 |
2 |
常温 |
2滴20%肝脏研磨液 |
对该实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上表的实验处理中,研究了温度和催化剂两个自变量
B.试管2中因为没有加入任何试剂,所以应为空白对照组
C.若试管4和试管1组成对照实验,可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D.若要研究酶的高效性,可选用的实验组合是试管4和试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