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浔丝市行》记载:“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
|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得以发展 |
| C.中国纺丝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
|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
| A.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 | B.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 |
| C.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D.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
贝尔尼尼(1598—1680),意大利人,受教皇之托接手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修筑。他创造的教堂前广场柱廊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该处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 A.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伟大的艺术工作者 |
| B.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
| C.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卓越的建筑大师 |
| D.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教皇的忠实仆从 |
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 A.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 | B.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
| C.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 D.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 |
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 A.广州 | B.上海 | C.天津 | D.南京 |
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这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