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此处梁启超批评了我国的传统史学的缺点是
A.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 B.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
C.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 D.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
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A.16世纪中叶 | B.18世纪中叶 |
C.17世纪中叶 | D.19世纪中叶 |
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B.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
C.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 |
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
拖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它表明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 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
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
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对美国、中国的贸易情况,以下何者叙述最为恰当?
A.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
B.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
C.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
D.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