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为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
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舶来品,“宪政”一词何时在中文世界出现难证其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梁启超早在1899年4月《清议报》上发表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已经使用宪政一词,至于是否属于最早使用尚有待考证。梁启超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者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清末预备立宪启动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 ——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
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今天(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人民代表开宪政促进会的成立大会,是为了发扬民意,战胜日本,建立新中国。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孙中山曾说过“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宪法去确认它。中国则不然,中国的革命尚未成功,国内除边区等地而外,尚无民主政治的事实。所以现在的宪政运动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民主化的事实。这是一个大斗争,决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意义?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上海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今日的中国经济中心,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她的近代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缩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上海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两例。
(2)上海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在上海发生的革命事件三例。
(3)上海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舞台。有人说,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是在上海揭开的。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4)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用模式,上海又成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大舞台。请问,2001年6月,在中国倡导下成立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名称叫什么?这一组织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名称叫什么?
2008----2009的岁末年初,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巴以冲突不断激化,加沙局面进一步恶化,巴以冲突开始升级、转化。“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威胁成为国际关系面临的敏感话题。
材料一“中东”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点上。历史上,许多民族都曾经在中东地区繁衍生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丰富了这一地区的文明历程。同时,也成了民族纠纷和冲突的“多事之地”。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史上,许多民族都曾经在中东地区繁衍生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丰富了这一地区的文明历程”的具体史实。
材料二 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以色列国之所以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原因。
材料三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进展
1948年5月4日 |
以色列宣布建国 |
1948年5月15日---1973年10月6日 |
四次中东战争 |
1978年 |
埃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
1982年6月—9月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20世纪80年代 |
阿以双方同意“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
1993年 |
巴以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以色列生存权得以承认 |
1994年 |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1995年11月4日 |
犹太极端分子阿米尔刺杀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 |
2003年 |
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 |
2005年 |
以巴宣布停火,以将其军队、定居者在占领加沙地带38年后撤离 |
2007年11月28日 |
以巴代表在白宫举行和平谈判。由此,巴以和谈在中断了7年之后重新开始。达成了《共同谅解文件》 |
2008年12月27日 |
以色列军队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对加沙地区的目标实施了空袭 |
2009年1月3日 |
以色列军队向加沙地带发动地面进攻 |
(3)“五次中东战争”反映了中东地区存在着哪些主要国际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中东地区成为“多事之地”的?巴以冲突的关键是什么?
(4)简要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中东和平之路”的主要特征。
阅读以下两幅德国地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对比两图,德国的版图在二战前发生了许多变化。请指出3个变化的地方。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
(2)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曾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时,有什么共同的做法?为什么?
(3)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
(4)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处理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北的要求。……英国则把海利歌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对法政策与在亚洲的对俄政策)给与帮助。
──摘自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77年7月)
材料二两个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英国与德国)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难道现在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自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1899年12月)
材料三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摘自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四(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英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四 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句话的理解。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