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材料三摘自《人民日报》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思想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过夜空的一道闪电,其光芒四射,泽被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假如你是“辛亥革命”课题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做研究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学习: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根据材料,它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和历史地位,你认为应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请你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说明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任选其一)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1955年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⑵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一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社会转向
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成效如何?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是不同文明不断碰撞相互吸纳的历史。“中国与世界”是值得历史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支持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名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历经曲折,但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
上表中A、B、C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阶段。(例如,C时段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是怎样进行交流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从清朝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回答在A、B两个时段,中国与相应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及其意义。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①是 。说明该组织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望,更大的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他们发展起一系列的革命原则”主要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剑桥中国晚清史》作者认为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
材料一“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1694~1778)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三“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吧!”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四在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摘自高中新课程教科书《历史》必修Ⅰ(岳麓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上述评述是否可信?为什么?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法国“试种”英国“椰子”在19世纪7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4)结合材料四,德国“试种”的英国“椰子”有何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英法德试种“椰子”给你留下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