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
请运用政治常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13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地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矛盾频发,引起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新一届政府班子上台后,下基层、进企业、到社区,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项措施,为群众做实事。
设立市长专线电话、市长电子信箱,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直通车”制度,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
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完善养老、社保、医疗体系。
坚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一律由市法制部门审查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地不仅解决了大量社会矛盾,而且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1)阅读材料,结合《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新一届政府班子为什么能使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新一届政府班子如何实现了群众从不满意到满意的转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结合《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保阵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烧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材料一:在讨论公民的民主权利时,同学甲说:“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为什么相关法律又规定了公民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报告目的、方式、时间和线路等,获得许可才可以进行呢?
材料二:在讨论民主与法制关系时,同学乙和同学丙的看法发生了分歧。
同学乙认为,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现实生活中,民主表现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因而,民主更重要。
同学丙认为,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用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保降公民的民主权利。因而,法制更重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同学甲所述问题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民主与法制的对立统一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4年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综合工程,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你对这一论断是怎样理解的?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物排放第一、水污染物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的河段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有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材料二:光明日报北京9月26日电由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24位政府、企业、金融界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孕育经济增长:全球新气候经济报告》,报告研究长达一年,由中国、印度、美国、巴西、韩国、欧洲和非洲的著名研究机构共同完成。报告认为,在未来15年,约90万亿美元将投资到城市建设、农业和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这将为世界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实现低碳领域投资的增长,从而为就业、医疗、企业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带来多重效益。报告还提出了包含10个政策建议要点的《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论据。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就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提出合理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