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将豌豆的种子放在棉花上,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关于实验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装置 |
场所 |
温度 |
棉花状态 |
数日后的现象 |
| 甲 |
日光 |
23℃ |
潮湿 |
全部发芽 |
| 乙 |
日光 |
23℃ |
干燥 |
没有发芽 |
| 丙 |
黑暗 |
23℃ |
潮湿 |
全部发芽 |
| 丁 |
黑暗 |
23℃ |
干燥 |
没有发芽 |
A.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种子萌发与光照、温度、水分相关
B.该实验材料的选择是:豌豆的种子要保持完整,具有活力,并保证一定的数量
C.该实验的实验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D.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与温度无关
以下关于酶和ATP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的合成与分解需要的酶相同 | B.少数酶的元素组成与ATP相同 |
| C.酶的催化作用需要ATP提供能量 | D.酶的合成过程不消耗ATP |
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⑤与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
| B.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衰老与死亡 |
| C.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
| D.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病毒表面带有H系列和N系列的不同糖蛋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
| A.该病毒RNA的复制在宿主细胞中完成 |
| B.该病毒RNA发生变异会导致糖蛋白的改变 |
| C.H、N系列的不同糖蛋白决定病毒的特异性 |
| D.病毒表面的糖蛋白不能被B淋巴细胞识别 |
下列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该先盖片,然后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适宜稀释度的待测菌液,使菌液缓缓渗入②真核细胞核膜上有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③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④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⑤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⑥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也可能会溶解细胞自身的结构
| A.④⑤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⑤ | D.①②⑥ |
下列关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或方法思路不正确的是( )
| A.摩尔根通过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 B.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1953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 验的研究方法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
| C.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 D.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规则的双螺旋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