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促进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要的意义
B 使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C在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的地区形成渔场
D能加速受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缩小污染范围
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A.先偏右后偏左 | B.向右偏转 | C.先偏左后偏右 | D.向左偏转 |
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
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是:()
①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 ②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
③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 ④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按照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2010年10月1日(农历八月二十四)19时整,“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为2012年前后发射月球着陆器做准备。据此回答11~13题。
11、“嫦娥二号”升空当日,下列示意图中,与上海地区夜空中看到的月相最接近的是()以下关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担负的任务和使命,不包括()
A.对月球表面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 |
B.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的特点 |
C.在月球表面采集月壤并分析成分 |
D.研究月球引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 |
以下关于月球表面环境和月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月球上白天也能看到满天星斗 |
B.月球表面紫外线强度比地球表面弱 |
C.从地球上看,月球是西升东落的 |
D.自转、公转的周期都是一个朔望月 |
2009年9月16日至30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两个活动区,并且观测到一次C2.0级耀斑。据此回答8~10题。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
A.10年 | B.11年 | C.76年 | D.60年 |
在日面上观测到两个活动区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A.黑子 | B.耀斑 | C.日珥 | D.太阳风 |
观测到的这次C2.0级的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层 | B.色球层 | C.日冕层 | D.日珥 |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并入电网;傍晚人们下班时,再使用从电网购买的电。目前,上海市正在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20%的用电将来自太阳能。据此回答6~7题。上海的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这是由于()
A.地势高,空气稀薄 |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
C.地面裸露,比热容小 | D.纬度偏低,晴日多 |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地理背景是()
A.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短缺 |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发电成本低 |
D.太阳能发电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
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4日6时9分,美国一个名为“广角红外测量探测器”的红外太空望远镜搭载“德尔塔Ⅱ”运载火箭,从加利福尼亚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其主要任务是在9个月内扫描整个天空,搜寻那些人类未知的小行星和彗星等,对它们进行归类,并列出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天体。据此回答3~5题。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小行星 | B.彗星 | C.星云和恒星 | D.太阳和地球 |
小行星有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威胁的原因是()
A.小行星受地球的引力作用有可能撞击地球 |
B.小行星的运动没有规律 |
C.小行星具有放射性,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伤害 |
D.小行星的数量太多,占用了空间资源 |
有关彗星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系中的彗星数量很少 |
B.彗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
C.体积较大,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 |
D.体积较小,有可能掠过地球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