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的提取和分离
(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 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___   __、__     _。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 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__  __、_    __。
③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探究将有油渍、汗渍、血渍的衣物洗净的办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抗原性物质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 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 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
形成___________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A、B所示的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C表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

据图回答:
(1)在人体内,图A所示过程中的信号分子最可能是,参与这类物质中蛋白质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不得少于两种)。
(2)如果图A过程表示胰岛素分子对机体的作用过程,那么胰岛素分子主要通过运输途径到达靶细胞,主要的靶细胞是(不得少于两种)。
(3)如果图B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组成来看,图中结构2应该属于,结构3所释放的物质主要靠靶细胞膜上的(物质)识别接受。
(4)细胞完成信号应答之后,要进行信号解除以终止细胞应答。已知结构3所释放的物质可使靶细胞产生兴奋,分泌唾液,当一次兴奋传递完成后,该物质立即被分解;若某药物可以阻止该物质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若图C所示的信号分子是抗利尿激素,则靶器官是

如图是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完成神经调节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2)图甲中有个突触,①所指结构的名称是。在③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用图甲中标号表示)的功能。
(3)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膜内电位变化图。与A情况相比,B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导致相对减少,使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

选择培养是微生物学中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利用选择培养技术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1)本实验所需培养基按功能分属于_______,碳源为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⑥和⑦属于对照组的是_____组,设置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5)⑤→⑥采用单菌落挑取法,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写出二条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的两例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分析
(1)该小组同学利用本校连续4年来全校3262名学生的体检结果对全体学生进行某遗传病发病率调查,结果汇总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调查对象
表现型
2004届
2005届
2006届
2007届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遗传病
正常
404
398
524
432
436
328
402
298
患病
8
0
13
1
6
0
12
0

该组同学分析上表数据,得出该病遗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并计算出调查群体中该病发病率为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遗传病可能是______(常、X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病。
(2)同时该小组同学针对遗传性斑秃(早秃)开展了调查,他们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人类遗传性斑秃(早秃),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一般从35岁开始以头顶为中心脱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属从性遗传。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与性别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该小组针对遗传性斑秃(早秃)开展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家庭数
类型
子女情况
父亲
母亲
男性正常
女性正常
男性早秃
女性早秃
1
5
早秃
正常
1
2
2
1
2
2
正常
早秃
0
1
2
0
3
15
正常
正常
8
9
3
0
4
1
早秃
早秃
0
1
1
0

请回答:(相关基因用B、b表示)
①_______组家庭的调查数据说明早秃不符合一般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②请简要说出早秃患者多数为男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4组家庭女儿和儿子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