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这一论述出自
| A.伏尔泰《哲学通信》 |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 C.卢梭《社会契约论》 | D.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
|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882年,
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
| B.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
| C.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 D.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
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70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
A.近代 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 |
| B.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
|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
| D.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辜鸿铭说:“窃谓中国自成同以来,经粤
匪扰乱,内虚外感,纷至迭乘,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至甲午,症大变……”
。材料中的“时髦”指的是
| A.兴办团练 | B.巩固清朝的统治 |
| C.学习西方的技艺 | D.学习西方的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