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湖州)绝大多数古代青铜器和铜器上都有绿色斑点,这些绿色斑点是铜长时间和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铜绿[Cu2 ( OH )2 CO3 ] ,铜绿不稳定,受热后可分解生成三种物质。
为探究铜绿受热后生成的物质,小莉同学从某种铜器上取下适量的铜绿,进行实验。
① 连接装置如图,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将干燥后的铜绿放入试管A 中加热。
( l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 2 ) A 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取少量黑色固体放人另一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变成蓝色溶液。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有
( 3 ) 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
( 4 ) C 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小莉同学认为铜绿分解产物中有水,但小明同学认为这还不能作出确切的推断。若要推断铜绿产物中是否有水,应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课堂上同学们利用甲图所示装置做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如乙图,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图中的铁架台均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剂,其作用是 ______。
(2)分析改用乙装置后,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又设计了另一个改进的丙装置,带火星的木条也易复燃。根据(2)推测的原因,分析浓硫酸的作用:。
(4)你还能写出实验室用到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吗?_____________。
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某兴趣小组有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
[查阅资料1]①日常生活中的钢铁制品都含有少量碳杂质。 ②含碳细铁丝燃烧时,其中的炭粒生成的CO2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炸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
[设计实验]为了探究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该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取长短粗细相同的含碳细铁丝和不含碳的细铁丝,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你认为他们的方案(填“合理”或“不合理”)。
[实验探究1]小明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他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气瓶下部(没有接触到细沙,如图所示),
但不见铁丝燃烧,反复实验均未成功。
该同学认为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A.铁丝表面有锈迹,影响了反应的进行;
B.点燃火柴后立即将它伸入瓶内,火柴燃烧消耗了氧气,不利于铁丝的燃烧;
C.火柴燃烧时有大量的热量放出,将铁丝和火柴迅速伸至集气瓶下部,因热胀冷缩之故。瓶内氧气会膨胀逸出,使铁丝无法燃烧。
实验:根据以上假设,他对实验应作的相应改进为:
(1); (2);(3) 。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
[查阅资料2]①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②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
[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2O3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Fe3O4。
Fe3O4 |
Fe2O3 |
铁 |
|
分解温度/℃ |
1538 |
1400 |
— |
熔点/℃ |
— |
— |
1535 |
[拓展延伸]
小林同学发现“铁丝”在纯净氧气中燃烧起来,观察到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植物不但进行光合作用,也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比较二者的不同,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一晴朗的早晨,选取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两盆,在花盆上各放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把其中一盆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袋罩住,放在阳光下;另一盆则用黑色塑料袋罩住,放在阴暗处(见下图)。
傍晚,在塑料袋上都剪一小口,并插入燃着的木条试验,发现A中木条比B中更亮;而A中的石灰水保持澄清,B中变浑浊。请根据以上所述回答下列问题:
(1)A中木条燃烧更旺,说明A中 ___________更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_____________作用。
(2)A中石灰水保持澄清,而B中变浑浊,说明B中___________更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照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_____________作用。
(3)很多人喜欢在天刚蒙蒙亮时到茂密的林中进行晨练,请你结合该实验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有一瓶黑色粉末和一瓶标签已被腐蚀的无色液体(如图)。
将二者混合会产生无色气体。为了确定它们的成分,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探究。
【猜想1】甲同学认为无色气体是氧气,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乙同学认为单从产生无色气体不能确定一定是氧气,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请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无色气体是氧气。
实 验 步 骤 |
实 验 现 象 |
实 验 结 论 |
无色气体是氧气。 |
如果实验验证了无色气体是氧气,那么黑色粉末在反应中起作用。
【猜想2】乙同学认为无色气体不一定是氧气,可能是其他气体,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乙同学按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无色液体,当反应结束后,发现试管底部仍有黑色粉末。为确定此成分,请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 验 步 骤 |
实 验 现 象 |
实 验 结 论 |
1.将试管中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 2.点燃黑色粉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涂有的小烧杯。 |
试管中剩余的黑色粉末可能是。 |
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芳曾用四朵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四个探究实验,得出了“CO2溶于水生成酸”的结论。
(1)请将各实验的有关内容填入下表空格中:
实验序号 |
I |
II |
Ⅲ |
IV |
实验现象 |
小花变红色 |
小花不变色 |
小花不变色 |
小花______色 |
实验目的 和结论 |
目的:证明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色 |
目的:证明水不使石蕊变红色 |
目的:证明____ ______________ |
结论:CO2和水 反应生成酸 |
(2)写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芳若不做实验I,____(填“能”或“否”)得出CO2和水发生反应的结论;
(4)小芳在上述实验探究中,采用了实验___________的方法。
(5)写出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