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应选用__________代替平面镜。
(2) 小刚将蜡烛A点燃置于镜前,再拿一支大小和A相同的蜡烛B在镜后移动,直到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进而得出像与物的大小 。
(3)研究完平面镜成像后,小马灵机一动设计了如下方案研究凸面镜成像的情况:
①器材;透明弧形(球冠形、厚度均匀)玻璃、光屏、长短不同的多支蜡烛、光具座.
②步骤:在光具座上,在透明弧形玻璃前某位置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先用光屏进行像的承接;然后再选择另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后面,直到与像的位置________,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观察像的正倒;改变蜡烛的位置做多次实验。
③实验记录如下:
蜡烛离弧形玻璃的距离 |
光屏上的像 |
玻璃后的像 |
|
很近 |
无 |
缩小 |
正立 |
较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很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④小马得出结论:凸面镜只能成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填“虚”或“实”)像。
现有“-80℃至50℃”的A号酒精温度计和“-10℃至110℃”的B号水银温度计两种。某小组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
(1)应选择号温度计。在实验中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由此可知,水沸腾前水温不断;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热量,但温度,水的沸点。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水沸腾的图象。
时间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0C) |
75 |
79 |
85 |
91 |
96 |
100 |
100 |
100 |
100 |
小红想利用如图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请你和她一起来完成探究过程:
(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处。
(2)为了找到像的准确位置,必须做好光屏的微调,即在一定范围内左右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由模糊直至________。
(3)如图所示,此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则所选的凸透镜是上面表格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保持蜡烛位置不动,把凸透镜从距蜡烛一倍焦距处向蜡烛移动2cm,可以从________ (选填“光屏一侧”或“蜡烛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正立、________的虚像,由此你能想到就是利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5)小红还想知道蜡烛火焰与光屏上成的像左右是否颠倒,请你帮她设计实验。
设计方法:
如图所示,在用透明的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
(1)将玻璃板竖直架在白纸上,若玻璃板不竖直,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 ___________ 。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 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像,原因是 __________ 。
(3)实验时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是。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以下是他设想的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
(2)他设想的两种实验方案中,你认为最佳的是方案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1、2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
有时为了缓解旱情,会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常采用向云层喷洒干冰的方法。用飞机在高空中将粉末状干冰洒到云层中,干冰进入云层后很快直接变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中的水蒸气就直接变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又变为小雨滴落到地面上,这就是人工降雨。
请思考并回答:
文章中提到的那些过程,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至少描述两个过程)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