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应选用__________代替平面镜。
(2) 小刚将蜡烛A点燃置于镜前,再拿一支大小和A相同的蜡烛B在镜后移动,直到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进而得出像与物的大小 。
(3)研究完平面镜成像后,小马灵机一动设计了如下方案研究凸面镜成像的情况:
①器材;透明弧形(球冠形、厚度均匀)玻璃、光屏、长短不同的多支蜡烛、光具座.
②步骤:在光具座上,在透明弧形玻璃前某位置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先用光屏进行像的承接;然后再选择另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后面,直到与像的位置________,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观察像的正倒;改变蜡烛的位置做多次实验。
③实验记录如下:
蜡烛离弧形玻璃的距离 |
光屏上的像 |
玻璃后的像 |
|
很近 |
无 |
缩小 |
正立 |
较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很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④小马得出结论:凸面镜只能成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填“虚”或“实”)像。
如图所示为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
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只填字母)。若图中F1、F2、F3、F4四个力之间的关系式 成立,则可得出结论F浮=G排。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90 |
92 |
94 |
98 |
98 |
98 |
98 |
98 |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表中空缺的数据应为 ℃;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比1个标准大气压 ;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对水加热1min,则水的温度是 ℃。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小明想知道花生米的密度,为了使结果更准确,他选择了以下器材:烧杯、清水、天平和砝码、量筒、盐和玻璃棒,并完成了实验。
(1)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把一把花生米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发现花生米沉入水中,这是因为花生米的密度 水的密度(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B.往烧杯里的水中逐渐加盐,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直到花生米悬浮在盐水中为止;
C.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后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如甲图所示,则m1= g;
D.从烧杯中倒出一部分盐水到空量筒中,液面如乙图所示,则倒出盐水的体积为 cm3;
E.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44g。
(2)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花生米的密度为 kg/m3。
(3)以上测量花生米的密度,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理想实验法
小明在做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电路图如图所示。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电源电压为6V。
(1)小明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立即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并很快熄灭,则原因可能是 ;
A.电流表短路 B.小灯泡短路
C.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过小 D.电压表断路
(2)解决问题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划片,让电压表示数逐渐变大,灯泡逐渐变亮,灯丝温度不断升高,测量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电压(V) |
2.0 |
2.5 |
3.0 |
3.8 |
电流(A) |
0.33 |
0.34 |
0.35 |
0.40 |
电阻(Ω) |
6.1 |
7.4 |
8.6 |
表中空缺的数据应为 ,小灯泡正常发光的功率是 W。
(3)分析如表数据,你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与灯丝的温度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