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 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丙是单质;甲、乙在常温下均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分解成丙;它们之间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则:甲的化学式为 ;丙转化成乙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 。
如图为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c物质的溶解度是(38);
②P点的含义是(39);
③t2℃时,向60g的水中加入35g a物质,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40)g;
④t1℃时,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最少的是(41)(填“a”或“b”或“c”);
⑤欲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2)(填序号)。
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
Ⅱ.溶质b的质量分数可能增大
Ⅲ.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
Ⅳ.可倾倒出一些水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①甲实验:该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烧杯里的水进入瓶中的原因是(24),若发现瓶内进入的水量明显小于1 / 5,其原因可能有(25);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6)。
②乙实验:收集到氢气的试管是(27)(填“A”或“B”),点燃收集到的氢气,
产生(28)火焰。乙实验说明水是由 (29)组成,电解水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30)。
③丙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慢慢倒入,观察到 (31)层蜡烛先熄灭(填写“上”或“下”)。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为(32)。
④丁实验:C处通入CO与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3),加热前先通入CO的目的是(34);为确保实验得到亮红色的铜,当玻璃管D停止加热时,不需要断开D、E装置间的连接,原因是(35);E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6);为避免污染环境,在F处点燃尾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7)。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中。
①甲物质的化学式是(18),甲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19);
②五种物质中,常温呈液态的氧化物是(20)(填化学式,下同),可用作绿色燃料的是(21);
③工业上生产氢气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甲、乙两种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生成丙和丁,则参加反应的甲和得到的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
④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23)。
a原子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元素种类
e物质的质量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现有氦气、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食盐,请用化学式按要求填空:
①供人呼吸的气体是(1) ;
②促进光合作用的气体是(2);
③会引起酸雨的气体是(3);
④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4);
⑤医疗上常用0.9%生理盐水给病人补充体液。生理盐水中溶质是(5);
⑥充入霓虹灯内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是(6)。
⑦如下图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了石墨导电性的是(7)(填编号,下同);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是(8);利用了石墨质软,划过留下痕迹的是(9)。
a.玻璃刀 b.铅笔芯 c.干电池的电极
⑧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制造金刚石:,反应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10),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的是(11)元素。
⑨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乙醇由(12)种元素组成,碳、氢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乙醇的摩尔质量是(1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5);3.01×1024个乙醇分子的物质的量是(16)mol,9.2g乙醇中含(17)个乙醇分子;
“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已知一种塑化剂(DMP)的化学式为C10H10O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94。据此计算:
(1)DMP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DMP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DMP的化学式为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