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下图表示小鼠细胞内某基因表达时的部分生理过程。
(1)小鼠细胞中可进行如图所示生理过程的结构有 ,合成丙物质除需图中乙作模板外,还需 。
(2)以乙为模板形成丙的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是 。
(3)图中甲的名称是 ,它在该图中的移动方向是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表示▲;用b刺激骨骼肌,▲(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填高于、低于、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图中曲线中处于反极化状态的是▲(用图中标号回答)。由①至②的变化过程称之为▲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
如果▲,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则说明 部位d受损受损;
如果▲,则说明骨骼肌受损受损。
研究发现,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生长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似的刚去除顶芽、带2片成熟叶的月季枝条若干,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含14C标记的葡萄糖溶液(黑暗中葡萄糖可被枝条吸收并向枝条的叶片移动),蒸馏水,脱脂棉,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一)实验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将A、B两组枝条分别插入装有 ▲中,在A组的每一枝条去除顶芽的切口部位 ▲;在B组的每一枝条去除顶芽的切口部位 ▲,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A、B两组枝条放在 ▲环境中培养一定时间,用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检测A、B两组枝条所有叶片的放射性平均强度。
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多数患者的发病机制是运载氯离子的载体蛋白基因发生了变化,模板链上缺失AAA或AAG三个碱基,从而使该载体蛋白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导致该载体蛋白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出现频发的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等囊性纤维病症。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囊性纤维病这种变异来源于 ▲ 。上述材料说明该变异具有 ▲ 特点。
(2)从上述材料分析可知,编码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 ▲ 。
(3)图一、图二表示两种出现囊性纤维病的家庭(设该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
①从图一可推知,囊性纤维病是 ▲ 染色体 ▲ 性遗传病。
②图一中,父亲的基因型为 ▲ ,患病女孩的基因型为 ▲ 。
③图二F1中,正常女孩产生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 ,若她与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 。
④若图二中的双亲均未患白化病,而他们有同时患白化病、囊性纤维病的孩子,则其双亲所生孩子的基因型有 ▲ 种。
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作用; 无机环境中碳的来源有▲(填数字序号)。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功能。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2,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克。
下图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草莓品系的过程:
(1)欲获得抗虫草莓可从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生长素诱导基因中选择作为目的基因,要鉴定草莓的抗虫性,从个体水平上可采用实验。
(2)Ⅱ过程常规方法采用杂交育种,还可先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2n和4n的草莓,再用技术获得同时具凤梨风味和抗虫特性的草莓,该技术常用的酶有。
(3)帮助农民发展经济时,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草莓新品系应种植在阳光充足,疏水性好的土壤里,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填选项前的字母)
A.物种多样性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协调与平衡原理 |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