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共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的
A.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
B.方式:组建团体、出版刊物、武装斗争 |
C.支持者:开明地主士绅和爱国知识分子 |
D.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 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
B.《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
C.《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认为:“联邦宪法之所以优越,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者们……敢于要求人们节制自由,因为他们真诚地不想使自由破灭。”这一立法思想主要体现于()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B.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民直接选出 |
C.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且实行三权分立 |
D.建立联邦国家,规定不纳税的印第安人无选举权 |
“那种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 |
B.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
C.国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
D.德国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