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型火力发电厂(以煤为燃料)排放大量的废气,对周围的空气产生了严重污染,并导致当地常降酸雨。为探究废气的成分,实验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将收集来的气体样品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丙→甲→乙,且其中的药品均足量。
【猜想与假设】A同学认为:废气中一定含有CO2
B同学认为:废气中可能含有CO
C同学认为:废气中可能含有SO2
D同学认为:废气中一定不含有N2
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填写同学代号)。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电厂的燃煤中含有较多的硫元素和氮元素。理由是 。
【活动探究】在用上述装置进行的实验中,B同学的观点得到证实:废气中确实含有CO。那么丙装置的作用是 ,装置甲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用pH试纸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用__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把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_____对照.当测得溶液的pH________7时(填“>”“=”或“<”),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二】用无色酚酞溶液作指示剂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酚酞溶液不变色 |
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
(1)指出上述操作中存在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上述实验结论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用温度计测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向一定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0%的盐酸(室温下),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下:
加入盐酸的体积V/mL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溶液温度上升ΔT/℃ |
5.2 |
9.6 |
12.0 |
16.0 |
18.2 |
16.7 |
15.7 |
14.7 |
13.7 |
12.9 |
(1)温度计的位置正确的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盐酸体积最接近于________mL.
以下是某化学小组探究的过程.
向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提出问题]是什么粒子使紫色石蕊溶液呈蓝色呢?
[查找资料]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大量的H2O、Na+、OH-和极少量的H+.
[猜想]是大量的OH-使紫色石蕊溶液呈蓝色.
[实验探究步骤及其说明]
(1)在一支干净的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支干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原猜想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
【提出问题】这是不是因为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
【实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入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
操作 |
![]() |
![]() |
![]() |
根据现象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
片刻后现象 |
有少量气泡 |
无气泡 |
无气泡 |
Fe>Al,Fe>Cu |
几分钟后现象 |
有少量气泡 |
有大量气泡 |
无气泡 |
________ |
【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铝丝在稀盐酸中短时间内无气泡,是因为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会先与盐酸反应.
【反思评价】做金属性质实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又将两根粗细相同的、打磨过的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中:
操作 |
![]() |
![]() |
根据现象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
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________ |
Al>Fe>Cu |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迁移】(1)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属丝的插入顺序(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丝的插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请写出铁、铝、铜三种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⑥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
(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操作序号)________、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
(4)操作④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50g 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
实验温度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80℃ |
固体种类 |
冰糖 |
冰糖 |
冰糖(粉末) |
冰糖(块状) |
冰糖 |
食盐 |
冰糖 |
固体质量 |
10g |
10g |
10g |
10g |
10g |
10g |
10g |
溶剂种类 |
水 |
植物油 |
水 |
水 |
水 |
水 |
水 |
溶剂质量 |
50g |
50g |
10g |
10g |
10g |
10g |
10g |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