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19分)
(一)《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不蔓不枝 蔓: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 B.花之隐逸者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牡丹之爱 |
翻译下列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阅读短文,回答小题。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摘自《明史》)。解释下列加线字:
①六七始已()
②读书之斋()张溥为什么将他的书斋命名为“七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则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一书由 时期 (人名)编订。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孰视之()
(2)私我也()
(3)王之蔽甚矣()
(4)能谤讥于市朝()邹忌既然要和齐王谈论国家大事,为什么却从“与徐公比美”的家庭琐事入手而不直接切入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句式整齐,体会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如威王一样,会被某种因素所困扰,被某些现象所迷惑。面对这样的困境,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渡过难关?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孰视之____________ ②谤讥于市朝之____________翻译下列语句。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邹忌成功进谏的过程。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节选自《韩非子》)
【乙】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 ,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节选自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ǚ):脊骨。③瘳(chō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解释下列语句加线词的意思。
(1)居十日居:__________
(2)至于既成既: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臣是以无请也翻译:__________
(2)以为不足患翻译:__________在这两篇寓言故事中,蔡桓公对扁鹊劝告的态度多是“不应”“不悦”,结果“ ① ”;郑仲辨对医生意见的态度是“ ② ”,结果“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这两篇寓言故事蕴含着相同的道理,即: ③ 。(①②用原文回答,③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甲】【已】两段文字,完成第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蜀相① 》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②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③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⑤开济⑥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③自: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⑤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_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2)猥自枉屈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是诸葛亮的自述,【乙】文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综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