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
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②刻:清晰地。③宣:宣扬;上:皇上。④剌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1. |
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饮少辄醉(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 |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
3. |
【甲】文中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出"山间之四时",【乙】选文中哪几句也描绘了四季景色?
|
4. |
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的生活仍很有乐趣,从[甲][乙]两文看,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____
(3)无地置土置:_ ___(4)公遂止遂:_ ___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景公好弋①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二处)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隆中对(节选)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
B.利尽南海利:利用 |
C.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 |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B.①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①曹操比于袁绍②信义著于四海 |
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诸葛亮对各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军事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的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
C.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