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P53基因是正常细胞内重要的抑癌基因,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导致肝脏细胞癌变。科学家发现P53基因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肝癌细胞:切下新鲜的肝癌组织,在37℃下用 酶消化30~40分钟,再置于培养箱中培养。细胞培养过程中,必需满足培养箱中的气体环境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需要正确写出三种以上)。
(2)体外大量扩增P53基因:该技术中需要加入 种引物和一种特殊的 酶。
(3)将P53基因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并与脂质体混合,再将混合物滴加至肝癌细胞上,轻轻混匀。最后筛选出含有P53基因的肝癌细胞,脂质体在这个操作中的作用是 。
(4)将两种细胞接入孔空板中,从次日开始检测每孔的细胞总数,绘制成如右图所示的增长曲线。曲线表示1的是 细胞,曲线表示2的是 细胞。
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 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l与 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 A 图与 B 图所示。
①S1种群与 S2种群的关系是。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 T2的交替变化, Sl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 C 图, 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 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画在答题卷的对应图上)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
② 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根据已有生物学知识,论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根据已有生物群落演替知识,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试论述次生演替系列。
分析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回答问题。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1)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________。
(2)上图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在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3.5 g/L)中的生长状态,其中②号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由图判断,该菌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不能生长。
(3)下表是某培养基的配方
成分 |
葡萄糖 |
KH2PO4 |
MgSO4 |
NaCl |
CuSO4 |
CaCO3 |
琼脂 |
蒸馏水 |
含量 |
10 g |
0.2 g |
0.2 g |
0.2 g |
0.2 g |
5 g |
3.5 g |
1 L |
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pH适宜的该培养基中,置于37℃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该培养基中幽门螺杆菌的数目比刚接种时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幽门螺杆菌形态如图所示,该菌在人体中可引起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4)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7,人体胃腔内的pH在1~2之间,但胃粘膜的粘液层靠近上皮细胞侧的pH为7.4左右。若幽门螺杆菌随食物进入胃腔,结合其结构特点以及能导致胃溃疡的特性,推测该菌在胃内如何存活?